2005零售业快速发展 全面开放激发内在活力

发布时间:

2005零售业快速发展 全面开放激发内在活力

2004年12月11日,根据加入WTO相关协议,中国零售业市场正式向外资全面开放,外资零售商在中国的开店数量、股权和选址不再受到限制,零售业领域的中外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在2005年,零售业发生了哪些变革,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有何新的变化?

    外资企业扩展业务

    黄大妈是家住北京海淀区的居民,她几乎每天都要到附近的迪亚天天社区便利店或家乐福大卖场逛逛。她告诉记者,“这些超市、便利店太方便了,东西又多又便宜,而且吃着放心,在这里吃、穿、用全买齐了。”

    12月7日,外资零售巨头沃尔玛在北京的第三家门店开业,当日吸引8万人次购物,创沃尔玛中国开店以来日客流量的最高纪录;仅相隔两天,沃尔玛又在云南玉溪市举行开店庆典,为其在中国顺利完成2005年开设53家店的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零售市场全面开放以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外资零售巨头进一步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不仅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增加开店数量,而且纷纷向二三级城市和中西部地区迅速进军。“今年上半年新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为去年全年批准设立的6倍,外资商业企业出现了新的动向。”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第十二届亚太零售商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一是外资商业企业申报数量明显增加。今年1至6月,商务部已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45家,为2004年全年批准设立企业的近6倍,相当于商业对外开放前12年总和的78%。二是外商独资企业明显增加。今年1至6月新批准了216家外商独资企业,占全部新批外资商业企业的88.2%。其中,新批的59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38家,比重为64.4%。三是外资批发企业明显增加。2003年底开放批发经营后,2004年批准设立11家外资批发企业。今年1至6月共批准186家批发企业,占新批准企业总数的75.9%。四是外资并购案例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商务部已批准家乐福等外资企业的并购项目8个。此外,英国TESCO公司从境外收购了国内“乐购”50%的股份,英国百安居从境外收购了德国欧倍德在国内开设的25个大型建材专业店。

    来自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9月,商务部批准新设了554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合同利用外资16.8亿美元,开设了1130家店铺,营业面积约333.8万平方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分析说,这一年,外资巨头抢占竞争力强的新型业态的市场份额明显加大。沃尔玛、家乐福今年开店主要选择购物广场或大卖场,他们在全国主要城市范围内市场占有率普遍增加。零售业态进一步创新,多业态的体系趋向合理化。连锁终端零售增加,外资从零售领域向批发、物流等流通领域纵深发展。去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3家企业在中国年采购量分别达到180亿美元、30亿美元、26.6亿美元,3家企业的采购量加起来相当于去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4%。今年他们的采购量进一步增加。沃尔玛、家乐福早在前两年就把采购中心建在中国,而今年以来,日本永旺株式会社、英国翠丰集团、瑞典宜家公司等也把采购基地或采购中心移到中国。

    国内企业直面挑战

    外资如此大规模的扩张,表现出强大的竞争态势,对国内零售企业造成的冲击成为不争的事实。

    面对境外零售巨头的大举进入,国内零售业积极应战:研究国际竞争对手的管理模式、赢利模式,并且迅速学习、借鉴,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今天,我们走进物美、华联、超市发等国内的超市、大卖场,商品的种类、服务、物流配送,都可以和沃尔玛、家乐福相媲美。国内零售企业以连锁化发展带来的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实现企业在区域内快速扩张,形成百货、医药、家居等专业领域延伸的趋势正变得日益突出。以北京市场为例,据北京市商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1月,北京连锁经营的门店已经达到6000个。

    今年以来,国内零售企业参与并购、收购事件频繁发生,零售业的竞争更加呈现出资本实力的竞争。国内企业展开的一系列并购、收购之举,让人们不断感受到国内零售大鳄坚守阵地,誓与外资拼争的坚定信心。

    12月2日,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在徐州的分店正式开业,这是王府井东安集团斥资2.7亿元重组徐州华联商厦后,首次以并购的方式成功实现的扩张,徐州王府井百货是王府井挺进华东地区的第一站,也是其推行百货连锁经营战略开设的第14家分店。此前,王府井百货刚刚发布公告宣布,要收购7—11(北京)有限公司25%的股权,进军便利店业务。

    “通过并购进行扩张表明,王府井正在成为一个成熟的连锁百货企业。”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