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05年岁末,中国经济航船即将驶入新一个年度。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准确领会这次会议的新意图,掌握新信息,把握新要点,至关重要。
增长不一味追求过高速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平稳较快增长,意味着明年经济速度,既不过低,但也不宜过高,要防止经济大的起落。
明年经济保持适宜增长速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上来,有利于切实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发展速度。
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不变,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防止投资膨胀反弹,则是“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明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制度保障。
调控“剑锋所指”产能过剩
这次会议鲜明提出:明年经济工作一个任务是推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这将是明年宏观调控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钢铁、水泥、有色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严峻问题及种种不良后果,会议指出“这个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会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数据表明,钢铁产能目前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电解铝闲置能力260万吨;电石行业产能一半放空……而产能过剩的同时,更有新项目不断上马。
受产能过剩集中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目前我国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57.6%。在这严峻背景下,国家近来一系列动作表明,钢铁、水泥、有色等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无疑将成明年宏观调控的剑锋所指。
农民消费是扩大内需重点
在拉动2005年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相比高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长相对滞后。
数字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2.5%,与此同时,消费仅增长了10.7%,投资与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极不和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给予足够重视,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开拓农村市场,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将是明年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诸如减轻普通居民住房及汽车消费的税费负担、停止对小排量汽车使用限制等措施,也有望出台,将使人们敢于消费,形成充沛的内需动力,“烧旺”消费市场。
全面建设小康难点在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和要求,这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按照会议部署,要通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等措施,使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其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有力举措,是多年来以城市建设为主的投资方向将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的重大转变,将直接拉动农村消费,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扩大国内需求。
按照部署,明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中央投资,将比今年有大幅增加。对乡村道路建设、通信、电网等各项建设,国家也将在资金和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重要领域改革进入关键期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当前改革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明年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
国企改革、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等,目前已步入“深水区”,将是明年绕不过去的“重头戏”。加快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也将提上日程。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明年必须抓好的重点任务。宝钢、神华、中国诚通、中国铁通等大型央企已实施董事会试点,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国资委监管的一百多家企业将在2008年之前完成这项改革,而明年是关键之年。
股权分置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作为中国股市最重大制度变革,这一改革旨在根治股市先天缺陷。今冬明春这段时间,改革将攻坚克难,而改革的方向不能变、信心不能变、基本政策不能变。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将于2006年底结束,金融体制改革也时不我待。抓紧推进商业银行改革,从根本上增强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是明年一大任务。
能源环保账单成“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