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现代化建材超市,一边是传统建材市场;一边是国外先进零售业态,一边是创新后的批发模式。由于消费群体的多层次性,在我国建材流通领域,多元化分销模式并存的建材“生态商圈”正在逐步形成。
为了共同做大建材市场,笔者呼吁,在这个建材“生态商圈”中,中外建材流通企业应该错位竞争,共同和谐生存、有序发展,而不应该今天你倒闭一批、明天他再倒闭一批,使整个建材市场处于波动状态。
建材“生态商圈”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建材市场迅速发展,特别是1992年我国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以来,德国的欧倍德(OBI)、英国的百安居(B&Q)、瑞典的宜家家居(IEKA)、法国的乐华梅兰(Leroy Merli)、美国的家德宝(HomeDepot)等都大举进入中国。
外资的冲击使得许多零售业态在建材领域都有所创新,建材批发市场也汲取了许多零售业态的管理方式,如“市场化经营、超市(商场)化管理”等许多业态模式都具有创新意义,使现有建材市场不同于传统建材销售模式,也不同于零售业态,具有中国自身的特点。
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目前中国建材流通领域至少有9种分销模式,其中包括传统建材市场、建材超市、专业建材市场等。
这种情况下,建材市场经过“调整、整合、转型、档次提升”阶段,通过连锁经营等方式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建材“生态商圈”。
所谓建材“生态商圈”是指不同的建材市场和建材零售业态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错位经营和竞争,共同生存和发展,形成良好的建材商圈环境。
无疑,建材“生态商圈”是由我国消费群体多层次性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现有13亿人口,城市人口5.42亿,占41.8%,农村人口7.57亿,占58.2%;城市人均年消费6563元,农村人均年消费2427元,比例2.70:1。
另外,中国“金领”阶层目前有34.2万人,这一阶层消费者是不会到一般建材市场去消费的;而大多数中产阶级消费群体,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同时,农村有2610万贫困人口,城镇低收入阶层有2201万人在最低保障线以下,中国城乡的差距2003年是3.1:1。2004年,这一比例不仅没有缩小相反还扩大,达到3.21:1。
可见,中国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决定了我国建材市场和建材零售业态的分化和多层次性,客观形成了建材“生态商圈”。
存在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建材流通企业无论是在经营过程中还是在盈利模式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当前普遍存在建材市场和建材企业“双重违法”或“多重违法”现象。
第一,许多建材市场包括市场的商户的建材销售价格低于它的进货价格,违反了《价格法》。《价格法》规定生产企业批发价最低不能低于生产成本,经营者的销售价格不能低于进货成本。而国内建材市场或商户的竞争价格低于进货成本,这种价格竞争行为违法了《价格法》或者《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不正当价格竞争。当前,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上企业相互之间杀价,杀得你死我活,使我国商品市场进入低利润阶段。
第二,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许多建材市场和企业采取“负利润销售”或者“限时负利润销售”。虚假价格盛行,实际的价格与所标明的价格相差太大,使整个建材市场一片混乱,这种欺诈消费者的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建材市场。《北京市商业销售企业促销行为规范》于2005年2月1日开始实施,对打折让利、购物返券、价外馈赠、有奖销售、限时购物、降价销售、积分返利7种行促销形式进行了规范。不允许商家采取这种低价竞争方式,因为许多降价是不真实的,这种现象在建材市场也存在。
其次,盈利模式仍属于粗放型。2004年底前的18个月中,我国有150家超市破产、倒闭、关门,既包括中国的本土超市也包括洋超市。倒闭的原因大多数是盲目地扩张、趋同地增设网点。对于建材市场来说,也存在盲目建市场、开店、抢滩现象,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
如在建材市场的升级改造上,许多建材市场就是把自己的建材市场扩大,通过扩大它的经营面积来扩大其规模,来上一个所谓的层次。许多建材市场赶时髦,不愿意叫建材批发市场,而改名为商城,或者叫建材城来赢得政府的支持。再如盲目进行数量性的扩张。许多建材市场或企业今天建5个建材超市、明天建10个建材商城,宣称5年达到100个。这样,导致了建材消费水平赶不上建材超市和建材商城的增长速度。
虽然我国的消费是增加的,但是目前的建材消费额的增长赶不上建材市场、建材超市的增长速度,这样就导致了建材市场、建材超市、建材商城等之间进行恶性的低价竞争。如目前北京家居建材市场达到165家,但1/3亏损,1/3维持,1/3略有盈余。
如何和谐
那么,在构建和谐的建材“生态商圈”过程中,建材流通企业都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