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纺织服装业进入“重要关口”。面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韩国纺织服装产品每况愈下,国际市场份额减少,企业纷纷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生产,低迷消沉的纺织服装业与新兴产业的蒸蒸日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
然而,韩国企业没有后退,他们以产品结构为中心,果断进行产品结构大调整,重点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实施“差别化”战略,在质量、技术和价格上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最终使韩国纺织服装业上了一个台阶,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企业数量不降反增
1999年,韩国国内服装企业为7506家,2000年与2001年分别增加至8629家和9146家,增幅为15%和6%;2002年又增加4%,企业总数达9509家,占整个制造业企业的8.6%。
2002年,韩国纺织服装业生产额和附加值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8%和8.4%,其中服装业分别占1.9%和2.2%。同期,纺织服装业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重为11.3%,其中服装业占3.4%。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结构调整和自动化生产进程加快,纺织服装业吸收就业规模减少。自1999年起,借助新建企业的增多,就业因而持续扩大,1999年至2000年年均增长6.5%,其中1999年比前一年增加10%,2000年续增6.4%。
及时调整适应市场
韩国人注重形象,讲究穿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品位、追求时尚,这些因素决定了韩国服装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变化趋势。
以2004年为例。当年由于经济景气低迷,家庭负债导致消费心理萎缩,服装产品上市和库存指数均低调徘徊。尽管如此,内需市场仍维持相当规模。年内服装销售总额达19.23万亿韩元,仍比前一年增长5.5%。其中便服销售额为6.13万亿韩元,占31.8%,居于榜首;男服和女服紧随其后,分别为3.95万亿韩元和3.68万亿韩元,各占20.5%和19.1%。从增长幅度看,运动服与前一年相比增长20%,增速最快;儿童服和便装分别增长10%和5%,显示了坚实的增长和市场潜力。
韩国市场上的服装主要分为男正装、女正装、运动休闲、儿童服装及内衣等五大种类。每一种类服装的流行趋势都在不断变化,服装企业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适应变化及时调整设计思想和生产结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男正装:曾占市场半壁江山,但在经济景气不振、失业增加的经济形势影响下,日渐萎缩,正在进入“后成熟期”。由于高收入阶层增多及一般消费层对品牌的喜好,推动了男正装市场高档化倾向。同时,由于“五日工作制”和上班服装自由化,引起“便装热”迅速扩散,外出便装和个性化便装受到青睐,一些骨干男服企业为适应这一趋势,纷纷投入工作便服或传统便服品牌开发。
女正装:由于女性上班族增加,市场需求不断见长,随着女性经济、社会活动增多,消费能力增强,需求的高档化、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由于崇尚运动的理念和“便装热”扩散,普通女正装市场萎缩现象逐渐显现。对此,不少企业及时调整战略,果断放弃低附加价值品牌生产,转向新品牌开发和高附加价值品牌生产。
运动休闲:随着人们日益重视休闲和健康,加之生活水平提高和个人时间增多,带动了高中低各档运动、休闲服的需求增长。从趋势看,款式单一的高价商品和纯运动装正在逐步丧失吸引力,代之而起的是重视个性的宽松休闲装和中低价位的休闲装品牌。运动型休闲装由于设计理念追求时装化,而传统的休闲装品牌则追求动感,二者的市场潜力都将持续扩大。在运动服中,随着参与高尔夫运动的人群不断增加,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化高尔夫装、面向大众的中低档高尔夫装以及进口高尔夫品牌装各有千秋,因此形成了多元化市场结构。
儿童服装和内衣:从趋势上看,市场空间颇大。儿童装的总体趋势是式样和色彩多样化,在中低档服装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高档和进口品牌服装的需求也较旺盛。内衣从面料、式样和做工上均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对塑身等功能性要求也逐步提高。
自主品牌不断增加
韩国人穿着追求品牌,即使在内需市场景气不旺的情况下,品牌服装销售也一路上升。可